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中国丝绸产业新格局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在“东桑西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东部丝绸企业的后顾之忧。





  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传统丝绸出口大省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生产要素在传统蚕桑产业的投入逐渐减少,桑蚕产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伴随“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蚕茧业,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西部地区已从缫丝初加工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加工链条不断延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东部地区丝绸产业通过打造面料、服装、家纺等特色产业基地率先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东西合作”的背景下,我国丝绸产业实现了整体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共赢。


  我国丝绸行业如何更好地在新布局下正确定位、合理规划,形成最佳的发展模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东桑西移”创造共赢格局


  在“东桑西移”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东部丝绸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它们能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品牌、研发、营销、贸易、资本等领域。同时,中西部地区获得了来自东部企业的茧丝订单,得以不断提升蚕桑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在“东西合作”的背景下,我国丝绸产业呈现出了东部、中西部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共赢的格局。


  茧丝产量得到保障


  在中西部蚕桑发展政策的鼓励下,经历2009年低谷之后,我国的蚕桑产量实现企稳增长。2012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了1262.46万亩,桑蚕发种量1672.72万张,丝产量达到12.6万吨。


  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覃钢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广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茧丝生产基地,蚕茧的绝对产量占全国40%,生丝的绝对产量占全国30%,广西在“东桑西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前几天,浙江一家大型丝绸公司的董事长来广西考察茧丝原料,来了以后他感叹没想到如今广西的茧丝行业发展会超出他的预料。目前广西的缫丝企业几乎100%都使用自动缫丝机,所产生丝质量整体提高,总体上可以达到3A或4A,个别好的企业甚至可以达到4A或5A。我们欢迎行业的专业人士来广西考察我们的茧丝行业,一定会让你对广西的茧丝行业产生新的认识。”覃钢说。


  尽管广西的丝绸产业主要集中产业链前端,织绸、印染环节比较薄弱,然而广西50%的缫丝企业都拥有来自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所投资的股份,在与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的多年合作中,广西的茧丝行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获得了不断进步。


  此外,四川、陕西、安徽、云南、海南等中西部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陕西省抢抓机遇,加强技术服务,蚕桑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我们看好‘东桑西移’所带来的机遇。拿安康市来说,今年安康市春、夏两季养蚕发种15.18万张,产茧6000余吨,上半年蚕桑丝绸产值达到10.5亿元。安康市政府今年出台了蚕桑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对上年度技术服务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进行奖励。此外,安康市各县区出台免费发种、鲜茧保护价收购、价外补贴等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促使蚕农更好地种桑养蚕。”陕西省蚕桑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洋介绍。


  内销市场稳中有升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表示,目前“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已成为国内丝绸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丝绸企业在稳定国际出口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丝绸产品结构调整和自主品牌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传统营销渠道,积极开辟多层次商业、文化运作模式及手段,持续挖掘内销市场的潜力,国内丝绸的消费状况呈稳中有升态势。”


  达利、凯喜雅、万事利、嘉欣、丝绸之路,苏豪、鑫缘等一批丝绸骨干企业投资建立和发展丝绸专营店,逐步从一线市场向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不断渗透,极大地带动了企业自主品牌销售的稳步增长。


  此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为丝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带来了新机遇,网络购物正在悄然成为我国丝绸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自中国丝绸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78家丝绸企业中,58%的企业已经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34%的企业网上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全行业网上销售额超过10亿元。预计今后几年丝绸电商市场销售额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向记者介绍,目前六合丝绸的线上销售已渐入佳境。


  文化和品牌大幅提升


  通过产业区域布局调整,行业对丝绸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和保护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随着产业区域的分工和协作,丝绸文化和品牌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扬。


  杨永元认为,丝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探索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行业通过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创意园、丝绸文化商圈等,以丝绸文化元素串联相关产业开发,大力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另一方面,随着丝绸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丝绸深加工产品及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的概念已在传统的生丝、坯绸、服装、丝巾、领带的基础上,扩展到丝毯、蚕丝被、文化用品等领域,特别是蚕丝被发展迅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护蚕桑养殖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企业,深圳中丝园、四川丝绸博物馆、达利丝绸工业园、华佳丝绸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集展示、教育、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的丝绸主题园的相继落成,对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丝绸行业企业要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首先是要继续推动‘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市场化建设,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其次,要协调各方力量,吸收借鉴国外品牌发展成熟经验,扩大国内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要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力度,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加快国内自主品牌国际化进程。”杨永元说。


  东西呼应  两翼齐飞


  “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几年来,我国丝绸产业形成了东西呼应的格局。东部地区企业利用人才、管理、技术、资本、信息、市场等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向终端靠近,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中西部地区企业发挥原料优势,做精做强茧丝绸,进一步优化产业链。
page(0);






  东部企业 达利:立足东部走向国际


  达利丝绸立足东部拥有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深挖丝绸文化,打造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面料生产基地、印染基地以及丝绸服装生产基地。


  作为东部发展势头良好的丝绸企业代表,达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向着打造世界第一丝绸企业的目标之路上不断前进着。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寇勇琦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丝绸品牌建设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是丝绸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摆脱“价格战”


  随着劳动力、原料等各种成本的不断上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生产经营愈发艰难,不少丝绸企业改行了。但采访中,寇勇琦向记者透露,达利丝绸今年的产值较去年预计将增长15%。是什么原因让达利专注丝绸行业35年而长久不衰呢?


  “丝绸企业想要发展,一定要走出以往打价格战的误区。达利集团非常注重企业的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与科技含量的投入。”寇勇琦表示。


  加强品牌建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扩大盈利空间的保证,达利丝绸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柱力量,通过不断增加对技术研发费用的投入,以提升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时尚性。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丝绸行业技术上的难题进行攻关,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小组合作,研究消费人群的消费趋势,赋予产品更多的功能,主推生态绿色环保概念。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达利集团的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我们不能再做常规的东西了,那些大家都在做,最后会导致行业内部形成无序的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寇勇琦这样说。


  工业旅游创造商机


  秉承“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丝绸文化”的历史使命,达利丝绸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立足浙江,影响中国,走向世界,深度挖掘中国丝绸文化和江南丝绸文明,探索性地打造了以“走江南丝绸之路,赏丝绸美丽风华”为主题的丝绸世界工业旅游项目,创建了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


  达利丝绸世界景区自创建成功以来,牢牢抓住浙江丝绸文化繁荣发展的区域优势,以现代化的手段规划建设、为打造中国丝绸文化教育、丝绸历史旅游、丝绸产品科研为一体的目标不断努力,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项目优化建设的同时,各类大型工业旅游会议及活动陆续在达利景区举办,为项目的品牌建设和人气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我们的景区是不收门票的,但是很多来参观旅游的游客们最后都能买走很多丝绸产品”,此举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收入,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影响力,更是很好地宣传了包括现代丝绸工艺赋予在产品设计、品牌建设中的丝绸文化,让整个丝绸产品和品牌都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蚕茧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蚕茧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寇勇琦表示,蚕茧产区战略转移之后,蚕茧的质量是影响丝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茧丝质量是丝绸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达利丝绸一直严把茧丝质量关,立志打造世界第一丝绸企业,然而质量一定要跟上,这样企业生产各方面才有更好的保障。对质量把控非常严谨,哪怕更高的价格买到好商品也是可取的。”自然,作为茧丝用量占全行业第一位的达利丝绸也表示会十分注重茧丝的库存准备。


  近年来,达利丝绸集团在劳动力、原料成本不断高升的大环境下并没有迷失方向,一直专注于丝绸领域。因为最专一,所以更专业,达利集团一直在向着世界第一丝绸企业的目标稳健地前进着,到目前为止,达利集团打造了中国最大的面料生产基地、印染基地以及丝绸服装生产基地。在专注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地转型升级,走科技创新道路,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寇勇琦表示,“我们现在扩展出来的产业都是与丝绸相关的,都是对丝绸产业的延伸。”


  寇勇琦表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达利丝绸非常看好国内市场的潜力,针对国内消费者开发设计了多款包括“雅慕”、“丝绸故事”等在内的家纺产品与服装品牌,“我们正在逐渐将自己的中心品牌建设向国内转移,如何引导国内丝绸产品的消费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谈到问题,寇勇琦表示,虽然近年来,茧丝价格一路走高,但这种趋势是正常现象,“种桑养蚕到了广西等地,蚕茧整体质量没有之前好了,原料很难控制,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寇勇琦认为,只要价格在政府把控范围之内,不出现暴涨暴跌现象,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一味地打压茧丝价格,谁还会来给我们种桑养蚕呢?”
page(0);







  西部企业 六合:积极改制续百年辉煌


  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六合积极改制,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开创有个性元素的自有品牌,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呈现出了一个中国丝绸行业骨干企业应有的姿态。


  始创于1912年的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然走过了风风雨雨100年的历程,它经历过问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辉煌,也曾因受经济危机动荡影响而跌入到低谷。今日,在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六合积极改制,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开创有个性元素的自有品牌,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呈现出了一个中国丝绸行业骨干企业应有的姿态。


  积极调整生产结构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副主席张澜等人始创的六合丝绸,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国际声誉,早在1915年就与茅台酒一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经过百年的发展,六合已经成为中国丝绸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六合丝绸一直秉承“以丝绸为魂,以品牌为核心,以市场销售为重点,以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科技进步,最终把企业做强做优”的思路,对企业进行着优化调整。


  江浙一带、山东以及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种桑养蚕的重要基地,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丝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作为产丝大后方的四川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辉煌一时,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蚕农越来越少,全行业发展面临瓶颈阶段,在改制的岔路口上,六合丝绸及时做出了调整,企业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以生丝、绸缎等原料与半成品生产为主,服装加工为辅的生产结构逐步转变成现在的以服装加工为主,绸缎次之,生丝所占比重最小的生产结构。


  “以原料与半成品为主,服装所占比重太低的结构,导致我们严重依靠国际市场,经常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911·事件”以后,意识到这一困境的六合丝绸下定决心走改制道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招商引资,增加成品生产,引进服装加工企业,而原料的生产基地也从南充转移到了相对经济落后的凉山州、宜宾等边远山区。“原料减少了,缫丝也在压缩”,继而企业的生产重心转移到了成品与半成品的加工层面上,并且企业还拥有了四成左右的自有品牌收益。虽然企业产值在数字显示上较之以前有所下降,但任立荣表现得很乐观,“这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结构合理,发展只会越来越好。”


  开创个性自主品牌


  丝绸原料的高价值决定了丝绸一定要走中高端路线的定位。消费者是上帝,摸清上帝的心思,企业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任立荣称,国外消费者对于价位高却非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兴趣寡淡,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虽然逐年在上涨,但由于产品样式、花色单一,不被中青年主力消费群体认可,高价位又不被老年人认可的原因,丝绸产品的市场并不十分乐观。因此,丝绸产品的销售成为了每一个丝绸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重头戏。


  任立荣表示,以品牌为核心,坚持自有品牌的研发和推广,是六合人前进的目标。“可以为国际一线品牌做代工,说明我们的生产技术已经达标,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做自己的品牌。”他坚信,设备可以用钱买到,这都不是难题,难的是专业设计人才的缺口。六合丝绸不仅仅在公司内部设置了专业的设计团队,更是从上海、广东等地聘用专业的设计公司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任立荣介绍,六合集团刚刚与四川南充服装艺术学校签署了校企合作项目,“我们一直在寻找市场的需求点,力求打造第一时尚丝绸品牌企业。”


  而如何才能打造适用于国内消费者青睐的品牌,如何更好地把控国内消费者口味的转变?“以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为主时期,我们只要摸准了厂家的口味就可以成批量生产,而在转向做以服装品牌设计及加工为主的时期,每一个消费者的喜好都是我们要把握的。”


  营销模式出新意


  目前,六合丝绸已经初步形成了线上销售为主,线下消费为辅的销售模式。任立荣表示,到今年为止,六合丝绸已经拥有了十多家的专卖店,而专卖店的设置,不仅仅可以增加自有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专卖店的经营过程能够更好地对市场进行调研,切实了解消费者喜好,更好地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与此同时,六合丝绸在线上的销售也早已步入正轨,试用申请通道、验货后付款、邀请买家写用户体验等手段不仅能很好地迎合网购消费群体的口味,更能一步步扎实走好树立品牌的步伐。


  “资金、设备这些都能用钱来解决。我们最需要的是专业的设计人才,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消费者期望的产品,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任立荣说。
page(0);


  产业短板


  中西部:做强茧丝基地的困惑


  中西部地区丝绸企业在渐渐壮大过程中,对于改良传统养蚕模式、发展自主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渴望,体现出它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上。而在它们前行的道路上,各种瓶颈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传统养蚕模式遇瓶颈


  2009~2012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竹寿镇阳甸村养蚕专业户余洪科获得了宁南县的“蚕桑大户”奖状,但余洪科谈到,想要超越自己现在的养蚕规模,越来越难了。


  “养蚕是门技术活,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度等都有很高要求,如果规模再扩大,可能就管不过来了。按照我这种生产模式,这样的规模可能就是极限了。”余洪科对当前的养蚕模式发出感慨。


  由于蚕房分散且生产条件参差不齐,同时家中雇佣的工人不固定、技术水平高低不一,管理上需要很大精力。如果要扩大现有的养蚕规模,必须要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厂房。但这样的投入较大,很多蚕农无法承担。“政府能否牵头出资补贴蚕房建设或者通过招商引资,集中生产资源,再将资源承包、租赁给蚕农?”余洪科建议。


  如何发展现代桑蚕业?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首先要把桑当作一种作物来栽培,把养蚕当成专业发展来抓,以最适生态区为重点,在比较效益和产能很高的区域集中发展蚕桑产业;二是要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和模块;三是要引领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榜样带动作用;四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单位面积产出为重点,建立万亩亿元示范区,把一二三产业融入进去;五是要把蚕桑做成实现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耕文化的产业来抓。


  尝试现代化养蚕之路


  有没有一家桑蚕合作社可以把蚕农的养蚕模式实现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纳单屯桑蚕合作社给出了答案。


  “养蚕要想获得更高的效益,就要靠集约化养蚕合作社。合作社集约化养蚕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亩桑产值可达6000元,比单家独户养蚕多了一倍。”永定村纳单屯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社长石忠胜说。


  永定村农民在长期养蚕实践中,自主创新设计了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给桑装置、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木制方格蔟采茧器等设备,并在合作化养蚕过程中加以运用;同时,他们还运用叠框式高效省力化小蚕共育技术、蚕室超声波雾状补湿器、增水帘式空调风扇等先进养蚕设备。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养蚕劳动效率,增加了养蚕收入,并辐射带动其他乡镇掀起合作社养蚕、新技术养蚕风气。


  2012年,该屯探索建造大蚕房集中养蚕,农户以桑园入股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生产技术规程、劳动分工管理规定和社员利益分配方案等管理机制。集约化养蚕合作社的创建,解决了单家独户饲养中技术管理不到位,技术参差不一、消毒不彻底、蚕房简陋不便于利用新设备的不足,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蚕茧的质量和产量。



page(0);
  专家视角


  合理布局迎来丝绸新时代





  访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


  2006年东桑西移方针实施后,我国丝绸产业现阶段实现了区域优化。那么我国丝绸企业想要在今天做大、做强,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日前,《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针对我国丝绸产业今后如何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与时尚设计,钱有清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东西布局强化了丝绸产业链


  纺织服装周刊:请介绍下目前我国丝绸产业的布局。


  钱有清:我国的丝绸产业呈现出一种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终端,中西部地区处于供应茧丝原料为主的产业链上游的布局。任何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是一个由前端向中端再向终端的发展过程。原来的我国东部的丝绸企业也是从种桑养蚕做原料开始的,现在我国丝绸产业链的前端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纺织服装周刊:当前丝绸企业是不是需要做全产业链来增强竞争力?


  钱有清:企业是否做全产业链,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实力所在。企业有多大实力就发展多大规模,不要贪大求全,关键要综合当地的发展条件、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领导的个人感觉等方面,将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


  我个人比较看好企业在产业链环节中抓住一点,做精、做深。因为做全产业链对企业的要求更高,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擅长所在,把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做强、做专,有利于企业更稳定地发展。企业在任何一个领域做精都会增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实力暂时比较弱小,此时产业链又发展得过长,那么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影响这个企业的全部,布局中要把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放在首位。


  纺织服装周刊:和传统丝绸产地江浙相比,一些中西部地区气候高温多湿,气候的不同是否会影响我国“东桑西移”的布局进程?


  钱有清:事实证明,气候和纬度不是决定是否能够种桑养蚕的唯一因素,只要在合理区间范围即可。我国中西部大都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有所不同但不会影响我国“东桑西移”的布局。拿广西来说,养蚕季数多、年产量较高,生产的厂丝适应不同丝绸品种的需要。但对当前出现的鲜茧缫丝我们是反对的,毕竟会给后道的绸缎、印染加工的产品质量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如果不注明是否是鲜茧缫丝,给后道带来的影响更大。


  文化是丝绸品牌的支撑


  纺织服装周刊:丝绸产品如何定位?


  钱有清:蚕丝价格每吨40万,这就决定了丝绸行业不可能发展成一个量大面广的行业,价值量决定了它必须做中高档产品,如果丝绸走低端路线,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二是把丝绸行业做烂。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中高档消费群体,打文化牌。


  纺织服装周刊:什么是行业提倡的丝绸文化?行业有无传承的成功案例?


  钱有清:丝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挖掘和传承。宋锦、云锦、苏绣、杭罗、缂丝在内的等等传统丝绸文化,是丝绸行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振兴丝绸之路的基石。通过发挥传统丝绸的才智,挖掘出更多非遗丝绸,并培养新的传承人,可以使中华丝绸文化代代相传。丝绸文化的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要把丝绸文化与时尚产业结合起来,使丝绸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时尚生活中,让丝绸文化为美化人们、提升品质服务。


  近几年来,万事利开发的青花瓷丝绸、吴江鼎盛开发宋锦箱包、广州开发的莨绸时装,都已被或越来越被市场接受和青睐,为丝绸文化与时尚产业结合开了一个好头。应该说,只有把丝绸文化通过丝绸产品传播出去,我们的丝绸文化才能不断得到发扬和光大。


  纺织服装周刊:丝绸行业的品牌建设如何?


  钱有清:随着行业整体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和丝绸技艺水平的丝绸自主品牌不断壮大,数量与规模逐渐增长,以达利、凯喜雅、万事利、鑫缘等为代表的丝绸品牌,成为国内市场消费的主体。同时,“高档丝绸标志”市场认知度日益提高,32家授权使用高档丝绸标志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体现出行业品牌在市场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时尚设计关乎丝绸未来


  纺织服装周刊:如何理解丝绸时尚?


  钱有清:中国有这么多的绫罗绸缎,很多传统的丝织物都是很好的,比如莨绸,过去只是地主老财穿的,但现在也能做成时装了。在时尚概念的理解上,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到底什么是时尚呢?时尚不是高高在上,时尚不是阳春白雪。贴近群众生活的才是时尚,时尚是一种要进入应用环节才能得到的东西,生活化的时尚才能得到留存。


  纺织服装周刊:丝绸企业如何才能做好产品?


  钱有清:首先,要做精。做精就是要让消费者喜欢,符合市场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好原料优势和价值,让每一克丝都发挥它的作用,丝绸成本很高,每吨40万,如果一个产品卖不出去就是浪费,就是在浪费这40万,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丝绸做精、做出价值。


  其次,要紧跟时尚潮流。丝绸行业一定要把握流行色、流行趋势,适时应用到丝绸产品上。


  第三,要强化设计。丝绸的设计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个性元素,要让消费者看到你的产品就能知道是哪个牌子的,比如爱马仕、Gucci等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元素,消费者看到产品就能认出品牌。我们现在很多丝绸企业的产品还缺乏这一点。


  纺织服装周刊:您认为丝绸行业的未来发展思路是什么?


  钱有清: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合理布局丝绸产业,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


  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内销市场,挖掘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


  第三,通过开展“高档丝绸产品”认定、培育和推广,引导国内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我们改革开放的时间太短了,想要真正做出品牌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第四,我国的丝绸企业要做强、做大,要有更多的资本参与进来,设计师不要单纯地沉迷于设计的自我表达,要贴近生活,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带给大家。

page(0);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