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8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暖冬下频吃苦头 羽绒服企业扎堆购买“气象秘密”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8日

  “如果想了解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需要交付一定的费用,那属于有偿信息。”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条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的投入和产出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便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不同的条件下,不但可以避免损失,也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率。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气象与经济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


  天气的变化,对羽绒服销售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羽绒服企业,若能提前知道季节的早晚以及天气的冷暖,就能科学地提早对生产销售做长远计划,就能降低投入成本,在经营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对羽绒服行业来说,企业或行业组织应该建立一套气象预警机制,提醒企业注意气候变化可能给行业或市场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能较早地在产品结构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厚重羽绒服的生产量,增加轻薄羽绒服的产量,这样就能适当延长羽绒服的销售季节,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随着气象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气候并非不可预见。据悉,早在2006年前,就有气象专家预见到2006年会是一个暖冬,然而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大部分羽绒服企业的注意。由于体会到了暖冬给自己带来的无奈,不少羽绒服商家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们愿意花一些钱,以了解专业的气象信息。


  2006年的暖冬让许多羽绒企业吃了不少苦头,今年又会是怎样的情况?2010年已过一半,羽绒服行业能否收获另一个寒冬里的“热火朝天”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和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


  他们都表示,建立气象预警机制是他们共同的设想,气象经济是值得重视的。但当记者追问今年的天气走势时,他们却都闭口不谈。中国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网站会免费公布未来十天左右的天气变化,如果想了解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需要交付一定的费用,那属于有偿信息。”


  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赵老师也不愿透露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天气情况,他说:“如果企业有需要,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定制天气预报材料。羽绒服企业,天气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不少羽绒服企业购买我们公司的预报材料,根据预报材料来确定大致的生产规模。请原谅,我无法告诉你未来的天气情况。”


  其公司的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可提供多种形式的预报材料,如要提前订购半年的预报材料,则能在2月底和8月底这两个时段分别订购。”


  有气象专家表示,从近20多年的天气变化来看,极端天气在逐渐增多,这是比较明显的趋势,而2010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会更多。


  虽然在采访中无法得知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气象预警机制已经被气象研究机构和服装企业们所重视。他们也正在引导人们由“靠天吃饭”向“用天吃饭”转变,利用可以预知的天气情况为企业生产服务,减少因突发天气状况造成的损失,增加企业的收益。对于羽绒业而言,气象信息已是赚钱与亏本的重要情报,即便情报是有偿的,但由这收获的利益应该远大于投入。


  案例·2006年“最暖冬”


  暖流来袭  降价幅度历年最大


  2006年我国气温持续升高,是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气温升高对于羽绒服这个靠天气吃饭的行业无疑是一把利剑,曾经深深地刺伤了整个羽绒服制造的积极性,2006年的“暖冬”让羽绒服行业经历了最“寒冷”的一个冬季。这曾让许多业内人士悲观失望、唉声叹气。


  冬天的温暖如春让不少市民如释重负,但是,对于一些生产、经营羽绒服的企业来说,2006年的和煦阳光真比寒流还刺骨。“没有想到,冬天这么暖和,让我们受到了如此大的损失!”不少羽绒服企业曾这样感慨。据了解,2006年羽绒服企业的产销率能达到60%以上就算好了,70%以上就算很不错的成绩,而一些主要产区的中小企业的产销率仅为30%左右,甚至更低。这些积压的库存,大部分集中在大众化、中低档、非名牌产品上。


  2005年某羽绒服企业产品库存量只有10多万件。由于2006年对天气判断失误,仓库内的产品堆积如山,库存量达50多万件。不仅如此,外贸企业也受到暖冬影响。暖冬是全球性的,在影响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而且,外贸企业的订单都比较大,动辙几万件。


  北方以往的冬天应该是非常寒冷的,是冬衣的销售旺季,可2006年的天气一直是艳阳高照,本来的五九严寒却给人春天的感觉。以前的11月、12月和1月是销售羽绒服的旺季,可2006年压根就没旺季,许多羽绒服店面平均一天都卖不到一两件。由于销量不好,各商家不断推出的降价活动,市场行情不妙。北京不少商场,春装的提早上市,让羽绒服成为打折的主力军。尽管折扣越来越低,但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并不强烈。往年春节前,正是羽绒服销售的小高潮,但2006年春装却抢了羽绒服的风头。


  同时,2006年的羽绒服市场终端运营模式与竞争手段也经受着羽绒服市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市场中也出现了盈利模式老化的现象。


  伴随着销量不佳的状况,延伸出库存积压、拖欠上游面料企业的货款、羽绒原材料产区的收购价格回落等一系列多米诺效应,可以说,殃及的层面和区域是非常广泛的一次。羽绒服滞销,原料厂的日子也不好过。2005年同期,质量较好的羽绒能卖到20万元/吨,而2006年每吨只能卖到16万元。由于暖冬,在西部最大的羽绒制造基地铜梁,20多家羽绒厂在2006年有过半提前停业。


  2006年以来,不断出现的羽绒服生产商及持续扩大的规模刺激了羽绒的价格飞速上涨,很快每吨羽绒由原来的20万元涨到了最高时的39万元。但市场是无法预测的,由于暖冬现象出现,羽绒服市场疲软,盲目跟风下的羽绒服装产业受到冲击,也开始变得混乱,价格战在所难免。降价幅度成为历年羽绒服销售之最,低于生产成本的抛售显然给羽绒服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硬伤。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检测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羽绒服的平均市场单价还在380元,2006年已经降到了270元,出口单价为160元,也是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案例·2009年“最寒冬”


  “出乎意料的冷 超乎寻常的涨”


  2009年国庆期间,江南还很温暖。10月,天气还没有一丝寒意,北京的大街上很多人还穿着薄薄的外套。而10月底后由北向南的一波波寒流,让老百姓和羽绒服商家都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的冷”,到2009年11、12月时,零下28度的气温在哈尔滨、吉林、沈阳多次反复、长时间出现,北京、南京、上海也出现多年不见的冷天气。突如其来的冷空气把北方城市的温度直接拉到了冬季。然而北方的暴雪刚刚止步,南方地区又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200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提前一个月进入了冬季,春节比往年延后了半个月,这对羽绒服装旺季销售工作来讲无疑是个极好的消息。


  各商家的羽绒服销量较往年猛增,羽绒服提前进入销售高峰期。波司登在全国市场中多家商场屡次刷新单个商场单日销售纪录;与此同时,各大品牌也均有大幅增长,雅鹿上涨40%,艾莱依上涨50%。在北京,很多羽绒服品牌销售在进入2009年11、12月时,都比同期销售增长100%;而在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等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席卷北方的强降温天气为中国羽绒服“巨头”波司登带来了滚滚财源。波司登方面曾表示,由于寒冷天气带动旗下羽绒服销售,该公司于2009年11月2日-22日的三个星期内,羽绒服销售额约为6.97亿元,按年增加约86%,其中新款羽绒服的销售额约5.07亿元,约占总销售额的73%。与此同时,各品牌的羽绒服代理商也纷纷感受到了久违的销售热潮。


  由于冷空气突然来袭,全国各大商场挤满购买羽绒服的顾客。按照惯例,羽绒服正式进入商场店铺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之间,但2009年一上来需求量就如此之大,这确实是商家和厂家始料未及的,一些品牌出现了区域性断货的情况。


  而南方许多商场出现断货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2009年南方冷得比较早,需求量骤然增加,而北方比南方冷得更早、更突然,使得很多厂家把大量货品发往了北方的主销城市,所以导致南方的货源被暂时性分流。


  2009年有更多的羽绒服企业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创新的力度,加之羽绒和皮草等原辅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产品的平均单价提高了15%-20%。在市场上,一件带獭兔毛、貉子毛的新款羽绒服售价都要在千元以上。随着企业对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为了满足一部分消费者追求穿着品位的需求,各品牌都推出了高端产品,价位从2000元到9000元不等。


  据了解,在2009年,虽然有些高端产品从不参加任何打折返券等促销活动,但是其周末日均销售额依然能够突破10万元。


  焦 点


  气象预警:买分析报告,还是自己日积月累?


  往年进入5月份,福建泉州的气温就逐渐升高,夏装也开始进入销售旺季。但今年的天气却忽冷忽热,让市民在购买夏装时举棋不定。受天气影响,泉州市服装零售商期盼的夏装销售旺季迟迟未到,而部分夏装生产厂家也被迫推迟发货时间,订单尾款无法及时收回,企业资金链因此吃紧。泉州服装行业意欲建立气象预警机制。


  一位专门从事气象经济学研究的老专家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气象经济一词就在气象部门讨论过。经10多年的演化,到20世纪末,当知识经济的概念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时,气象经济开始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气象经济一词的内涵也得到升华和明确。


  所谓气象经济,就是指靠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那部分经济成分,气象预警机制即来源于此。根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15到1∶20;而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上升为1∶38到1∶40。这说明中国的气象经济已经有所发展,但与西方相比还差很多。


  目前气象经济研究在国外已非常发达,有的国家已有了指导商业生产的研究数据。在美国,2002年时就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许多大公司,特别是零售业的公司认为,提前获取气象情报会提高他们的利润。有的公司甚至高薪雇用具有博士学历的气象研究人员,让他们专门为公司提供长期天气预报。而在日本,仅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有300亿日元,约合3亿美元。日本一些商家为了购买“气象信息”,支付给3家气象公司的费用,每年不少于150亿日元。


  许多国内服装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气象信息的重要性,一位品牌服装市场总监认为,服装企业平时就应多关注和收集气象信息,行业协会则应该建立一套气象预警机制,与气象部门和权威气象专家保持定期沟通和联系,适时提醒服装企业注意气候变化可能给行业或市场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能较早在产品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目前泉州市部分服装企业已开始行动起来,如福建诺奇股份有限公司,其每家门店每天都要填写一份当地天气情况、来店顾客穿衣状况的简单调查表,并于当天发回企业总部。这样,总部对各地天气情况都能掌控,对于各门店的具体发货安排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诺奇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只需一个简单的终端录入、传输和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企业不仅将发货控制在最大精确值,更有了一年一年积累的天气资料,这对于来年的备货发货、指导生产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试想,即便花钱买气象分析报告,不也还得配合自己的产品才能产生使用价值吗?而对来店顾客穿衣状况的登记,更是独一无二的当地服装市场调查报告。”


  当提出疑问:“那这样就能掌握未来的天气吗?”他说:“我们是结合数据和店长的建议分析阶段性的气候,但是没办法精确到每一天。”他们是在累积天气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未来的天气走势。


  业内人士介绍说,气象预警机制已经广泛渗透到航运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行业等多个领域。如价格、原料、消费态势、政策等信息一样,气象也是投资领域必备的一种信息,不用说与气候相关的行业,对普通商家来讲,掌握气候变化,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对于那些季节性强的商品。


  但他也表示,虽然不少商家在表面上已经开始重视气候因素,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天气信息的价值仍没有充分认识。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商业企业经常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天气信息,并以此及时制定、调整生产和营销计划。而它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比率平均可达1:40,部分行业甚至能达到1:100。所以说,对于羽绒服行业而言,商家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应该在细致了解商品价格、货源组织、消费心态的同时,具备利用气候的观念。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