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
工作信息
VF CORPORATION
Manager, Corporate Affairs (Apac)
正式员工 · SHANGHAI
HERMES
Sales Executive
正式员工 · SHANGHAI
ABBOTT
Medical Nutrition Representative
正式员工 · NANJING
ABBOTT
Regional Sales Operations Manager
正式员工 · BEIJING
ABBOTT
Strategy & Operations Director
正式员工 · SHANGHAI
ABBOTT
Senior Technical Sales Representative
正式员工 · BEIJING
ABBOTT
Enterprise Account Manager
正式员工 · BEIJING
HENKEL
Head of Product Management Auto Oems Apac
正式员工 · SHANGHAI
HENKEL
Assistant Packaging Manager For Coloration
正式员工 · SHANGHAI
ADIDAS
Assistant Manager Buy Planning
正式员工 · SHANGHAI
KERING
Kering Regional Security And Asset Protection Manager, Greater China (China Mainland, hk, Macao And Taiwan)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ENTRIC BRANDS
Specialist, Vendor/Order Management
正式员工 · SHAOXING
KATE SPADE
(Senior) Area Manager, North
正式员工 · BEIJING
VF CORPORATION
Associate Counsel, Corporate (Apac)
正式员工 · SHANGHAI
ADIDAS
Senior Director Marketplace Strategy & Planning
正式员工 · SHANGHAI
ABBOTT
District Manager-Pharmacy-北京
正式员工 · BEIJING
PROCTER & GAMBLE
gc Storeroom Operations Analyst
正式员工 · GUANGZHOU
CHANEL
造型顾问
正式员工 · BEI JING SHI
CHANEL
精品部精品顾问
正式员工 · DA LIAN SHI
CHANEL
精品店铺宾客服务专员
正式员工 · NAN JING SHI
CHANEL
精品店铺宾客服务专员
正式员工 · NAN JING SHI
CHANEL
精品店精品顾问
正式员工 · NAN JING SHI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9年9月29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解析中国百货业:从国有独大到谨慎合资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9年9月29日



  作为“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变迁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百货业发展的一道缩影  

  商家通“吃”的计划年代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刚起步,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店的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

  建国初期,各种物资普遍匮乏,各地消费者购买衣服需要凭布票,由于资源不足,发到每个人手中的布票十分有限。据了解,1955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的时候,进入购物需要凭入场券。1961年左右,国内每人一年只发一尺六的布票。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随着纺针织品全部敞开供应,布票才不再发放和使用,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市场上仍然以布店和裁缝店为主,百货商场数量比较有限。

  以济南为例,20世纪50年代,济南的大街小巷中只有布店和裁缝店,济南东元盛印染厂生产的“名驹青”、“双鱼蓝”平面布和青岛“双龙”白布是当时的三大畅销品牌。再以北京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最为知名的也就是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东四人民市场和北京市百货大楼这四大商场。

  这一时期的百货店也处于“国营独大”的国营时代。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年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显示:“改革开放前,中国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和集体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1959年至196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合计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个体经济所占比重不足3%。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为54.6%,集体经济为43.3%,二者合计占97.9%,而个体经济只占0.1%。”

  这一时期百货店自身的经营也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无论是从店内环境、还是从百货店服务方面看,都处于“一种暮气沉沉的景象之中。”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大败局I》中,描写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的郑州亚细亚百货店时,以《亚细亚:激情燃尽“野太阳”》为题,对这一时期的百货店景象做了这样的描述:“80年代末的中国商界普遍还是一派短缺经济年代沿袭下来的暮气沉沉的景象,商场环境陈旧昏暗,营业员白眼朝天,货物混乱无度,柜台上还一律地贴着‘货离柜台、概不负责’的警示条。”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仍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百货店仍处于严重的卖方市场当中,所以“商家通吃”成为了这一时期百货店最显著的特点。

  在商业界从业近40年的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世纪英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燕莎友谊商城有限公司原总经理万文英指出:计划经济年代是“商家通吃”的年代。那时候,市场上的商品都是供不应求,只要出现一家商场、布店或是其他商店,产品就全都能卖出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才开始了国内百货店的第一次大转型。

  

  特别案例

  “新中国第一店”

  无论商界发生多大变革,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铭记着它与生俱来的一份荣耀———前身是号称“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1955年9月25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国家前后共投资500万元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国营百货商店———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这也是当时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最高的大楼,这为新中国成立6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据公开资料显示,开业当天百货大楼客流量达到16.4万人次,日销售额30.9万元,那天光是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筐。

  据一位老售货员回忆:百货大楼刚开业的一段时间里,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售货员经常没有休息日,打连班、平时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后来,大楼陆续补充了近600名职工,营业时间也增加到了10个小时,周末闭店时间还要延长2个小时。

  作为新中国第一店,百货大楼在当时成为了我国商业的一扇“窗口”。那时百货大楼的经营理念是“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从针头线脑、铅笔橡皮之类的小商品,到毛料裘皮、相机首饰之类的高档商品在百货大楼一应俱全。开业第二年的时候,百货大楼的商品种类达到了2万多,年销售达到了几千万元。到了1959年、也就是国庆10周年的时候,百货大楼的年销售额达到了9000万元,逼近亿元大关,这在当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谨慎试探的合资时代

  1992年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

  这年,已经87岁的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对于他的讲话内容,《深圳特区报》在那年的3月26日刊登了一篇长达1.1万字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自此,中国社会坚定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信心。

  这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最为伟大的意义之一,就是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此后的中国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深化改革最直接的体现领域之一,商业流通领域在这一年也开始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对于外资的利用问题在这一年被提上日程。

  这年7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和青岛六个城市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试办一至两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暂不兴办外商独资的零售商业企业。同时还规定,项目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自此揭开了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序幕。

  然而,在1992年~1999年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依然比较严,这一时期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较为缓慢。有专家对此的总结是“小股东合资,谨慎试探。”

  这从国务院此后发布的文件中就能看出来。1995年6月,国务院做出《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商业零售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乙类项目,允许有限度的吸引外商投资,但不允许外商独资。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或上海开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

  资料显示,从1997年8月到1998年6月,相关主管部委全面清查了277家外资商业企业,认可42家、注销36家、其余199家限期(1998年底)整顿完毕。整顿方式主要是:补办审批手续、调整股权结构(独资改合资、外方控股改中方控股)、合资期限缩短到30年以内等。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包括麦德龙、沃尔玛等一批国外零售业巨头都选择了等待观望。

  然而尽管如此,部分放开的中国大陆零售市场却具备着无比强大的魔力。尽管这一时期各种管制条件仍比较严格,但却阻挡不住各外资百货店急于通过各种形式拓展中国大陆市场的心情。所以1992年后,一些海外百货店纷纷开始试水中国大陆市场。

  创建于1987年的台湾首家大型都会百货———太平洋SOGO,在经过审慎评估后,于1991年便开始在中国大陆进行百货业务的市场调查。经过调查,它锁定了大陆地区18岁~40岁的白领阶级女性上班族作为太平洋SOGO百货的主要消费群。等到1992年政策允许后,它便在中国大陆成立了太平洋中国控股公司。自1993年起,它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在上海徐家汇地区开设了大陆的第一家分店。

  与太平洋SOGO同样具有野心、在这一时间段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外资百货还有百盛。创办于1987年的马来西亚百货店百盛,1994年便开始抓住时机把目光瞄住了大陆地区,这年,它在北京复兴门内大街开设了首家定位于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百盛百货店,自此拉开了在中国开疆拓土的序幕。

  而最为关键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百货店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理念、新鲜的产品组合概念以及光鲜亮丽的时尚百货店形态,这给此前“暮气沉沉”的中国大陆百货店带来了不小的震憾。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国内一批国营体制下的百货店感受到了空前的竞争压力。一轮来自中国大陆百货业内部的改制浪潮即将掀起。

  

  特别案例

  上海第一八佰伴

  1992年9月28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28亿美元,注册资本为5000万美元,由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出资2250万美元,占股权45%),香港八佰伴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800万美元,占股权36%)和日本八佰伴株式会社(出资950万美元,占股权19%)三方共同投资组建而成。其中,外方出资比例为55%。

  从这年开始,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开始建造旗下著名商业项目“上海新世纪商厦”。该商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张杨路浦东南路口,占地面积1.99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4837万平方米,楼高99米,在当时的情况下,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集购物、娱乐、餐饮和办公楼为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商业大厦之一。三年后的1995年12月20日,它开始对外营业。

  据公开资料显示,新世纪商厦开门迎客当日,曾创下一天光临同一店铺100多万客人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到了1998年,该店商品销售额达10.8亿元,居上海市百货商店(单体)排名第四位。

  可以说,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打开了国内百货店合资时代的大门。由此,也开启了中国百货业市场的合资百货时代。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