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1年10月26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北京时装周VS上海时装周--找准定位是关键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11年10月26日

   上海时装周,一直主打国际牌;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是中国历史最久的时装周,聚集了国内众多大牌设计师,江湖地位不言而喻。两个时装周,都在争做最中国又最国际的时装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上海、北京,几乎同期举办时装周,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侧重点?谁能代表中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找准定位才是当务之急。



  十月底十一月初,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办的时装周先后拉开了帷幕。上海时装周,一直主打国际牌;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是中国历史最久的时装周,聚集了国内众多大牌设计师,江湖地位不言而喻。两个时装周,都在争做最中国又最国际的时装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上海、北京,几乎同期举办时装周,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侧重点?谁能代表中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找准定位才是当务之急。


  时装周上演双城记


    四大时装周似乎才落幕不久,上海时装周和中国国际时装周又争先恐后地拉开了帷幕。有意思的是,梅赛德斯·奔驰这边刚宣布从今年开始冠名赞助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就找来了另一车企凯迪拉克助阵。不管主委会如何考虑,但国际一线品牌冠名国内时装周毕竟是好事一桩。帝都北京和魔都上海几乎打擂台似地同时开秀,设计师们如何选择?业内也有这样的说法:国外品牌进中国,新锐品牌或设计师想冒尖,选上海时装周打前哨;设计师想把名声在国内全覆盖,站稳脚跟,首选中国国际时装周。


  时装周,作为舶来物,让我们的时尚消费、穿衣打扮有了借鉴之处,但发展的年头长了,难免有“不创新”的嫌疑。周而复始的时装周,周而复始的话题,每到一年两次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就成为了大家不约而同开始讨论何时才能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一大假设命题下的若干虚拟情境。这个命题太大,现在还探讨不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上海、北京,两大时尚圣地,几乎同期举办时装周,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侧重点?谁能代表中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找准定位才是当务之急。


  上海:主打国际牌


  在时尚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座城市时尚气息的浓厚与否从另一面昭示着人们的消费状态、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数。时尚正在成为经济、文化诸多因素之外,考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又一指标。


  无论是对于媒体人、年轻设计师还是普通观众,国际四大服装周都还很遥远。从电视里杂志上可以看看热闹学学趋势,但它的地位如同一线大明星与老百姓的关系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上海时装周和中国时装周至少在我们身边。


  今年正好满10岁的上海时装周从开启至今,一直主打国际牌。法国、瑞典、荷兰、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还有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设计师与品牌都来做秀,虽然大多点到即止,但运作方向比较明确。


  虽然海外知名品牌和大牌设计师只是偶尔出现,影响力也有限。但是,精明的上海人在运作方面有许多务实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创办了设计师展售中心;促成设计师与品牌的合作等。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国内各地域服装业的号召力、影响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模式化、程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急需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自己。


  北京:旗帜鲜明鼓励原创


  一位媒体同仁曾这样表述他的中国时装周感受,“以北京的交通拥堵现状,每天奔波于北京饭店和798之间看秀,绝对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然而,更不轻松的是,每一年的秀都大同小异,还需要媒体年年做出创新性质的报道,这位媒体同仁6年来风雨无阻,对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熟到能够背出秀场次序,“因为很多场次已经好几年都没有改变了”。


  很多人刚开始不理解奔驰为什么要选择赞助中国时装周,其实从奔驰自身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战略举措,但对于长久以来探索时装周之路的组委会来说,此举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国际两大时装周“纽约时装周”以及“柏林时装周”都得到过奔驰的赞助。


  有赞助国际一线时装周的诸多实际运作经验,因此在此次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合作中,奔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中国先锋设计,鼓励原创。不仅赞助了先锋设计师奖项,更为获奖者提供机会,到明年的柏林时装周开办专场时装秀。奔驰这个小小的动作,却是点破中国式时装周困境的关键。虽然不能因为奔驰的同时冠名赞助而将中国国际时装周拉到与纽约、柏林时装周相等的地位,但却为多年找不到突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探明了方向。


  以设计求破局


  就在今年上半年,面对上海、北京两地时装周的萎靡,无论是业内还是普通时尚爱好者,都发出了“鸡肋”的感慨。在经历了国产品牌抢发布会、大力邀请国际时尚品牌走场秀两个极端后,中国式的时装周发展进入了困局。曾经众多国货服装品牌争抢着要在中国时装周上走场秀,证明自己的实力,但空洞的设计、没有灵魂的概念都让这种走秀成为品牌订货会的翻版。为了提高时装周与世界接轨的能力,组委会也曾大力邀请国际品牌搬场秀到中国。虽然也有品牌对此大力支持,但都是原盘照搬毫无新意,排场和创意足够了,但却是回锅饭。这一次冠名商点名要支持设计,支持原创,也为一直寻求突破的中国时装周提了个醒。


  无论上海还是北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时装周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力不够,吸引不了大牌前来参加。事实上,时装周的影响力,除了门面上的大牌发布会,更需要广泛的行业基础。设计师们的生存环境,本土品牌的蓬勃发展,面料设计等上游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分销商买手的成熟度,消费者们的消费能力与审美习惯,以及设计产业的教育发展——所有这些的总和,最后才能引发时尚产业的无限活跃。


  时装是文化设计是核心


  时装是文化,这个命题没人质疑,但以往中国式时装周的演绎过于简单了,几个拿得起钱的国货品牌加上几个做点晚会型大型礼服的设计师,安排两场秀走走挺热闹,但是没有灵魂。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时尚消费群体,也拥有最受关注的时尚消费市场,很多人士不禁要问:“中国的时尚文化在哪里?“设计是时尚的灵魂,在经历了太多需要“自主品牌建立”、“消费文化”的讨论后,或许从时尚的源头设计开始尊重这一文化现象,可以推动中国的时尚走得更快。中国设计已经摆脱了原始的大红大绿式、或简单符号般中国元素的放大,我们希望中国时装周能够步入被世界关注的行列,更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时尚文化,那么或许这次借助冠名商的肯定,对设计提起足够的重视,真正将舞台、将展示的空间交给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设计师。


  业内观点


  张迈建[中国纺织报记者]


  “时装周需要‘耍大牌’”


  有一项统计,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十几年以来,共发布了510场动态时装秀。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设计师及290余家品牌进行了发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中国乃至世界时尚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这几年,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国际味越来越“淡”。今年的时装周,在T台上,几乎看不到一家国际大品牌的秀,让常年跟拍的摄影师们提不起精神头来。许多拍了时装周十几年的“老记”们,现在大都不怎么拍了。缺乏吸引眼球的国际大牌和世界名模是他们逐渐离开的重要原因。倒是上海时装周,虽然没有带“国际”二字,但来自法国、瑞典、荷兰、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的设计师与品牌纷纷来做秀。尽管他们大都只是点到为止,场次、模特阵容也没有北京时装周大,但上海时装周主打国际牌的意图已非常明显。难怪有媒体问,全球第六大时装之都,是北京还是上海?


  著名男装设计师殷洪生目前在美国读博,他认为,中国男装要走向国际,应当注重品牌营销环节。“其实最早的时装周只对客户与厂商开放,你的时装发布最终是要与客户和下家对接的。”殷洪生说。世界四大时装周,每一个都有自己偏重的时装风格:纽约时装周——休闲运动;伦敦时装周——先锋前卫;米兰时装周——时髦倜傥;巴黎时装周——顶级奢华。那么北京的时装周呢?


  国际时装周需要大牌、名模“撑台面”,否则,它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笔者认为,我们的时装周,应当学习国外时装周的精髓,搭建一个中国服装品牌与国外服装分销商对接的平台,纯粹为时尚经济搭桥、铺路。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卸任,压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代主席苏葆燕肩上的担子不轻。中国国际时装周朝哪个方向发展?是坚守中国时尚舞台,着力培养中国服装设计师,还是引入市场服装分销模式,建立买手店(或称多品牌经营店)和经纪人制度,吸引众多国际资深买手到时装周来看发布、下订单?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恐怕是现任主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叶琪峥[观潮网创始人兼主编]


  “品牌集中在上海 媒体集中在北京”


  Q:依照国际惯例,上海时装周也是每年举行两次。但是春夏时装周和秋冬时装周的形式、内容和规模似乎都有所不同,也没有固定的选址。这是为什么?


  A:这其实有历史原因,上海时装周每年两次举办还是近几年的事情,03年开始上海时装周开始作为一个单独活动每年下半年举办,而上半年的上海时装周是属于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一个子活动,而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经举办了近二十年,可以想见从九十年代开始的这一活动定位是向大众普及时尚,它还包括服装论坛、服装设计比赛等相关活动。


  因此,前些年的上海时装周一般上半年在一个新建成的创意园区举办,与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配合,而下半年基本固定在复兴公园搭建帐篷举办。


  Q:你第一次参加上海时装周是何时何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又是哪一届?


  A:首次参加以“上海时装周”名称举办的活动是2003年10月在浦东滨江大道,有很多大牌办秀,包括Ferragamo、Lanvin、Vivienne Westwood等。此后几年在上海时装周做秀的知名品牌还有Nina Ricci、Karl Lagerfeld Gallery、Jean Paul Gaultier等。2006年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带来了6位法国新锐设计师,那届的设计师还有英国的Julien MacDonald、Unconditional和印度的Manish Arora。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上半年的上海时装周,因为在组委会的支持下有许多本土年轻设计师参与。


  至于观众最多的一场秀应该是去年的Ann-Sofie Back,那场秀最后人多到观众坐在第一排前面的地上,搞得front row变成第二排了。


  Q:根据以往参加上海时装周的经历,你曾注意到哪些成功或失败的尝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A:上海时装周初期邀请诸多大牌前来做秀非常引人注目,但这一方式并不能持续。因为大品牌如果要推广并不一定要参加上海时装周,自己单独举办一场大型活动会效果更好。因此,在此后几年,上海时装周在缺乏大牌的情况下吸引力受到影响。


  这里不得不扯远一些,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基本都有自己的时装周,但是大多数都只是当地的活动。真正能持续且有影响力的时装周一定是能够为做秀品牌带来生意的时装周,否则品牌很难坚持在一个城市长期固定参加,因为如果仅仅是起到媒体推广作用,品牌完全可以选择不同城市巡回来覆盖最大人群。


  举例来说,洛杉矶时装周在坚持数年后不得不关闭,照道理洛杉矶是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操办时装周的IMG集团既有经验又有实力,但是洛杉矶本地时装品牌对此却并不热衷,而情愿去纽约时装周,最终赞助商也不愿投入而只能结束。相比较,同是IMG举办的迈阿密泳装周虽然活动规模不大,但却相当热火。


  Q:在你看来,国际上哪个著名时装周的模式以及经验最值得上海时装周借鉴?


  A:巴黎、米兰、伦敦和纽约四大时装周各有不同,巴黎无法超越、米兰有大品牌,这两个时装周参加的品牌都很重要,以至于将男装和女装隔开一个月来分别举办。伦敦虽然汇聚新锐前卫设计师,但伦敦时装周在四大时装周中影响力最小。巴黎、米兰和伦敦三个时装周的一大共同特点是以出口为主,也就是这些品牌的做秀目的是让世界各地的零售商下订单。相比较纽约时装周更多面对美国本土市场,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相似,事实上单从数量上来说纽约时装周做秀的品牌是最多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美国有巨大的本土市场。


  近几年国内消费零售快速增长,上海时装周就应该顺应趋势为之服务,无论是想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还是希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的本地品牌都需要一个高性价比的平台。因此,我认为上海时装周更应该借鉴纽约时装周的模式。


  如果要成为一个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时装周,有一个确定的时间非常重要。今年秋冬的巴黎女装周开始前,明年巴黎时装周的日期就已经定了下来。时尚行业有其工作周期,一个确定的日期能够让与之相关的品牌、零售商、媒体等将活动加入时间表里。比如美国版《Vogue》主编Anna Wintour为了奥斯卡颁奖就不得不在米兰女装周期间打个“飞的”,哪个品牌把秀安排在那天就肯定没法请到女魔头了。


  现在的四大时装周时间安排是各方协商博弈的结果,伦敦时装周曾因受到纽约和米兰的挤压,而把时间放到纽约时装周前,但是这样安排反而让所有人都不方便,先去英国,再去纽约,又回欧洲,如此折腾可能让人直接放弃伦敦时装周,因此最终没有执行。


  现在的时间安排为纽约、伦敦、米兰和巴黎时装周从2月9日到3月9日持续一个月,其他城市的时装周只能安排在之前或之后,比如柏林、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就安排在1月底到2月初,其中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被安排在它前后举行,方便两项活动都要参加的人士。


  Q:你曾撰文比较过上海和北京两地的时装周,前者是“引进来”,后者是“走出去”。长远来看,谁的影响力将会更强大?哪座城市更具有成为“时尚之都”的潜力?


  A:长远来看,谁影响力更大取决于各方的定位和努力,谁能够为品牌带来生意和名声,谁就能更强大。至于哪座城市更具有成为“时尚之都”的潜力,这真不好说,现在品牌大多集中在上海,而媒体集中在北京,Fendi在北京长城,Chanel在上海外滩,Prada在北京中央美院,Chloe在上海世博演艺中心。说不定,上海和北京可以成为双城记!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