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5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丝路大讲坛会诊面料企业做强之路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5日

科技创新和品牌经营已经成为纺织面料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刚刚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期间,一场形式新颖的“丝路经纬大讲坛”上,参会的企业、嘉宾重点讨论了面料企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走品牌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讲坛上表示,科技决定一个时代的纺织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品牌意味着好的品质和文化创意。发展纺织工业要“兴在科技,赢在品牌”。


合作自主研发的动力

纺织行业中很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往往因为势单力薄面临很多困难。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王启明表示:“在自主研发时,作为中小企业的海天认识到基础理论和基础开发赶不上国际跨国公司,因此和美国杜邦、澳洲羊毛局等都开展了合作。”

王启明认为,自主研发最重要的是“目标、推广和应用”。因为纺织行业很难因为开发一种产品或者技术,就能够持续占有垄断地位或者相对的优势,所以,尽量缩短投入到产出的周期十分重要。海天的作法是一边研发,一边在市场上推广和应用,这能够保证开发的新产品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海天的一个研发周期一般在三年左右,有些和跨国公司合作的项目时间会长一些。另外,海天还注重产业链上的合作,和上游染色企业合作,共同分摊高额的研发成本。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对此十分认同:“自主研发并不排斥合作,最终要通过市场消化研发成本。”

达利丝绸有限公司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展国际合作,达利总经理林平介绍,达利的国际合作也是一个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在美国纽约、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达利都设立了设计中心,并且聘请了20多个外籍人士,开展了一些非常具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的合作是从源头开始,也就是从面料的灵魂――纱线开始。而且,达利在丝绸后处理上的国际合作也有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林平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和配额的限制,应该拉近纺织产业的企业家和欧洲创意师之间的距离”,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Didier Grumbach建议:“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独立的机构,为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面料生产商提供创意和设计。”







走自主品牌之路

做品牌已经成为很多纺织企业不得不选择的一条路。福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助理杨小健说,促使福田下定决心、投入更大的资源做品牌有四个原因:第一是行业竞争激烈,第二是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第三是人民币升值,第四是出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强产品的价值和竞争能力,福田两年前开始向国内推广“纺特适”品牌。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总裁邱栋表示,企业发展之初要靠产品的质量、品质、研发去推动品牌提升,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品牌效益就会拉动整个企业持续发展,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杨小健也认为,企业起步时做加工,能够得到锻炼,积累经验,也积累资金,但是到了一定时期就必须改变加工模式。尤其现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相比,竞争力优势已经慢慢地削弱。再加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光靠做加工已经没有办法支撑企业继续发展。要想继续生存,就要坚持品牌这个正确的方向。

华孚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玲介绍,华孚不仅把纱卖出去,而且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送到终端设计师手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品牌形象。

“我们在走品牌之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困惑:中国的品牌是区域性的品牌,怎样变成国际化的品牌?”邱栋说,如意在1998年就开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到国际上发达的纺织设计营销市场,请一些设计专家和营销专家到国内来做指导,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品牌价值含量;并派出人员到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另外,今年年初如意在香港和深圳注册了一个13亿港元的柏林国际营销设计公司,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设计团队;在国内也形成了自己的营销市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了超过500家终端的营销网络。

“我们现阶段开始做‘两头’,一个是研发,一个是销售网络。邱栋说,“我想再通过两年的时间,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收获,远远超过我们当初在设计模型时候的目标,我们会把这种模型加上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团队复制到欧洲、复制到世界各地去。”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