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工作信息
HENKEL
Indirect Purchasing Manager, Korea
正式员工 · SHANGHAI
HENKEL
Flexible Lamination Sales Manager - East China
正式员工 · SHANGHAI
L'OREAL GROUP
(Junior) Medical Assessor - l'Oreal Research & Innovation
正式员工 · SHANGHAI
L'OREAL GROUP
(Assistant) E-Commerce Manager, Biotherm,Tmall
正式员工 · SHANGHAI
L'OREAL GROUP
[North Asia & Sapmena Zone bt] Enterprise Solution Architect, Shanghai
正式员工 · SHANGHAI
L'OREAL GROUP
(sr.) Supply Chain Executive, Planning - Ysl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Influencer And Digital Marketing Executive For Fragrance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Marketing Director - Orveda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Assistant Brand Manager For Adidas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Brand Manager For Fragrance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Digital Technology Senior Manager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OTY
Assistant Brand Manager For Gucci
正式员工 · SHANGHAI
JCPENNEY
Quality Engineer
正式员工 · SHANGHAI
L'OREAL GROUP
Indirect Purchasing Manager
正式员工 · SHANGHAI
CENTRIC BRANDS
Coordinator, Operations
正式员工 · GUANGZHOU
H&M
Business Controller - h&m Move
正式员工 · SHANGHAI
H&M
Transport Coordinator
正式员工 · SUZHOU
H&M
Business Controller, Sustainability
正式员工 · SHANGHAI
H&M
Loyalty Manager Greater China
正式员工 · SHANGHAI
ESTÉE LAUDER COMPANIES
Function Manager,Talent Acquistion
正式员工 · BEIJING
OH POLLY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r (bo And Tee) China
正式员工 · GUANGZHOU
HENKEL
sr Specialist Raws & Packs Procurement
正式员工 · SHANGHAI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7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韩国鞋业兴衰对中国制鞋行业的启示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7日


    韩国制鞋业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快速成长,曾长期在出口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八十年代是继电气电子产品、纺织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1990年创下出口43亿美元的最高纪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我品牌的创立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八十年代末终因国内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在短短几年内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出口逐年递减,每况愈下。2002年出口仅5.77亿美元,2003年5月份在韩国鞋制品贸易史上首次出现逆差,宣告了韩国制鞋业作为主要出口产业时代的彻底结束。

    韩国制鞋业在20年间迅速兴起,在10余年间便急速衰落。韩国制鞋业的兴衰,教训沉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韩国鞋业的发展历程

    韩国制鞋业的兴起

    韩国制鞋业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期(1970年以前)、成长期(1971-1978)、成熟期(1979-1988)和衰退期(1988年以后)。

    1970年以前,韩国制鞋业技术水平和产量都很有限,虽然1962年已首批出口美国,但限于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产品仍以供应内需市场为主。到1970年,制鞋业不过是个出口不足5千万美元、共拥有两万余名工人的行业。七十年代初开始,由于日资的投入制鞋业才得以较快发展,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出口也大幅增长。出口金额1971年达到5000万美元,1973年1亿美元,到1975年制鞋业基本转变成以出口为主、拥有6万多名工人的产业。

    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是韩国制鞋业兴起的关键一步。1974年起,美国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世界著名品牌先后开始在韩国订作生产运动鞋,大力促进了韩国制鞋业的发展,产品质量得到较快提高,使韩国制鞋业逐渐兴起并走向成熟,同时也奠定了韩国作为运动鞋主要供应国的地位。其间,韩国制鞋业也积累了生产技术,原料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在政府促进出口政策支持下,鞋制品出口进一步大幅增长。

    鞋制品的大量出口招来了主要进口国的限制。1977年,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对韩国鞋制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随后,英国、意大利、挪威也纷纷效仿。在美国实施限制措施的四年期间,拥有鞋出口配额的四家大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其产品出口量达到韩国鞋出口的80%。但盛况之下,四家企业却未能抓住机遇创立品牌、培养开拓市场的能力,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从韩国政府获得成为“综合贸易商社”的许可,错过了良机。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限,韩国制鞋业开始进行产品的升级,同时开始与耐克等世界有名品牌进行技术合作,进行订牌生产(OEM方式)。其结果,产品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的同时,使OEM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韩国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也使韩国制鞋业逐渐成熟。

    1990年制鞋业在韩国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占企业总数的2.7%(占韩国企业数量的第4位),从业人员的6%(第4位),产值的2.42%(第5位),附加值的2.51%(第5位),出口的6.6%,是继电气电子、纺织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韩国制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釜山地区,1991年釜山地区制鞋业占韩国制鞋企业数的65.1%,生产线数的76.8%,从业人员的82.8%,出口额的88.4%。制鞋业在釜山地区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自七十年代初起二十多年间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该地区的生产、出口、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该地区的第一大产业,遥遥领先于纺织、钢铁业、造船等其它主要行业。

    在世界范围内,以出口额为基准,1991年韩国制鞋业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鞋出口的20%。作为单一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如此比重和竞争力,在韩国产业中是不多见的。韩国制鞋技术和产品质量也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成熟期的韩国制鞋业具有以下诸多特点:是雇用效果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出口的依赖较高,达78%;出口市场偏重于美、日、加、欧等国。以生产运动鞋为主,最高时达66%;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较大;主要按OEM方式生产出口,1991-1993连续在95%以上;集中于釜山地区。

    韩国制鞋业的衰落

    1981年美国对韩国鞋的进口限制到期取消后,更多的企业涉足制鞋业,争夺客户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大批企业的倒闭。1986年起,韩国鞋制品先后受到了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芬兰、菲律宾、EC、瑞典、新西兰、等主要出口市场的配额限制。其中,1987年美国、加拿大,1990年EC对韩国的进口限制措施,给韩国制鞋业带来沉重打击。恰逢韩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1987年民主化运动导致的劳资纠纷增加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制鞋业对外竞争力急剧减弱,从此韩国制鞋业进入萧条期,并逐渐衰落。自1990年起鞋的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每况愈下。1992年时出现大量制鞋业停业、倒闭。为确保竞争力、规避主要进口国的进口限制,制鞋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为克服困难,韩国政府、制鞋业界、制鞋业协会等1991年起对制鞋业进行了紧急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支持,但为时已晚,终未能挽回制鞋业衰落的命运。

    衰落主要表现在出口的大幅下降和从业人员的急剧减少。从1990年到2002年,出口额由43亿美元下降至5.77亿美元,年均下降7.3%;制鞋业企业由1860家减至1685家,从业人员由17.96万名减至3万名,减少83.3%,13万名制鞋业工人失去工作岗位;生产额下降40%。鞋的口比重由1990年的72%降至2001年的35.4%,对国内市场供应增多。

    制鞋业的衰落给釜山地区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出口骤减,大量工人失业。釜山地区的鞋制品出口额由1990年的35.24亿美元骤减至2001年的4.03亿美元,减少89%。该地区鞋出口占全国鞋出口的比重也由81.8%降至57.4%。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4.8万名骤减至2001年的1.8万名。鞋制品出口在釜山地区出口中所占比重由51.9%下降至8.8%。制鞋业作为该地区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不复存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来看,韩国已被我国、我台湾省以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超越,生产技术也与先进国家拉开了距离。

    韩国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衰落的原因

    分析韩国制鞋业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接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乃至丧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1987年起兴起的民主运动以及韩币升值,给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鞋业以双重打击。1986年至1990年5年间,工人工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因此,面对东南亚等国家制鞋业的竞争,韩国制鞋业失去了国际价格竞争力,导致出口的急剧下降。

    根本原因在于从七十年代开始过分依赖订牌生产方式(OEM)进行生产和出口的模式。七十年代中期起以OEM方式出口后,逐渐成为韩国制鞋业生产和出口的主要模式。1990-1993年,95%的鞋制品以上靠定牌生产出口,而且主要依赖几个主要客户,这种从属方式对韩国制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弊端。首先,当制鞋成本上升时,鞋的价格本应随之上升,但由于OEM方式决定了制鞋企业和大客户之间的从属关系,制鞋企业不能单方面决定提升价格,导致效益差;二是韩国制鞋业界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只能依靠几家主要OEM客户下订单。当订单转移时,韩国制鞋业界就束手无策;三是各种核心部件和材料,主要依赖于主要客户的研究、开发和供应,价格也由供应方决定,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韩国制鞋业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的努力,同时也往往由于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而使韩国制鞋业受到损失。

    长期忽视自我品牌创立、海外促销能力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韩国制鞋业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1962年出口第一批鞋制品后的几十年间,没有成功创立一个知名品牌,也没有成立一家专门促销公司。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创立了几个牌子试图打入美国市场,但为时已晚。此时美国的大品牌已经完全掌握了国际市场,韩国新创品牌已无立足之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的急速成长期,韩国未能及时对国际制鞋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进行研究,未能意识到创立品牌及培养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二是当时各个制鞋企业均以OEM方式生产出口为主,自创品牌开拓市场,要受到来自主要客户的压力。三是开拓市场的资金能力,即广告费用不足;四是当时企业界的眼光短浅,了解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使韩国制鞋业空有较高品质的产品,而难以打入世界市场。

    此外世界鞋制品需求量十年间增长了十倍,于1990年达到饱和,需求增长缓慢,对韩国制鞋的发展十分不利。外国的进口限制措施加速了韩国制鞋业衰落。

    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制鞋业是随着与世界著名品牌的合作而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而崛起,随着这一合作方式的结束而导致的出口的急剧减少而衰落。由于过分依赖于几家主要客户通过OEM方式生产和出口,使韩国制鞋业在新材料的开发、生产技术的研究、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品牌的创立等方面受到了制约,未能确保拥有品牌和销路这两大关键。当制鞋业失去竞争力主要OEM客户将订单转移时,韩国鞋制品出口无路,加之国内市场十分有限,走向衰落也就成为必然。韩国制鞋业大起大落由极盛到极衰的原因故然较多,但热衷于接受外国知名品牌订货,未能培养出自己国家的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当知名品牌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和东南亚后,韩突然间顿悟,但为时已晚。这一教训可谓沉重,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制鞋业与韩国制鞋业有相似之处。一是我国内企业对于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及人才培养都还很不够。二是部分产品按OEM方式生产出口,我生产企业手中没有直接客户,也不掌握销售渠道;三是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堪承受。从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来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转向劳动力更具竞争力的东南亚国家。随着我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我部分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最终失去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我们应从韩国制鞋业的兴衰中吸取教训,研究制定对策。

    来源:福建制鞋科技网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