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下载
下载
打印
字体大小

当今时尚圈还需要设计师么?

记者
CFW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像John Galliano这样的天才未来将不再存在,时尚业需要匠人!


  一个设计师的世纪即将结束,新的设计天才必须面对公司压力和快速时尚的夹击。


  巴黎: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风潮正重新成为新一季时尚灵感的想法显然极具讽刺意义。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浮华年代曾经被标榜为"设计师的年代",而这个称呼在初期确实带着热烈的激情,但在后期,它显然成了令人厌恶的不合时宜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确实曾孕育了许多如今广为人知的设计师,比如在今季的巴黎时装周上刚刚庆祝自己入行30周年的Jean Paul Gaultier就成名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Ralph Lauren和Calvin Klein,以及从Armani到Versace的众多意大利设计师,同样都成名于那个年代。当然,那个年代也曾经孕育了不少其他设计师,尤其是日本和后来的比利时设计师,他们在华丽当道的80年代扎根下来,并在90年代成为气候。


  那么,谁会是下一个著名设计师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意大利现有的品牌,或者从英国最出名的设计大赛Fashion Fringe,甚至是美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天桥骄子(Project Runway)》里寻找新的天才。


  这个最为时尚界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没有人。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工业和文化已经不可能为新的设计师们提供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品牌发展之路了,不可能让他们将自己的品牌从幼苗慢慢培育成参天大树。


  当然,肯定会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后起之秀为时尚注入新的能量。如果确实没有这样的动力,或者没有能反映广阔世界的艺术灵魂,上帝也会来帮助我们。


  但是,仅靠这些难道就能够建立一个拥有全球战略、贩卖从口红到床上用品的强大时尚王国吗?


  我很怀疑。


  回顾一下整个20世纪,你可能会说,设计师的时代已经存在了大约100年,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Paul Poiret开始,是他用极为夸张的东方风格的走秀和纵情声色的生活方式把时尚改变成了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可怜的Poiret!他天生就不会卖香水,女士内衣和眼镜,所以去世时穷困潦倒。


  和20世纪早期女士服装设计师夏奈尔Chanel、Dior或者YSL相比,还有一些人曾经是80年代的时尚教主,但却始终没有成为大师。


  Thierry Mugler具有魔力的盔甲如今在T台上被人模仿,当然也包括他和Clarins合作生产的香水,但这个公司最后还是倒闭了。Claude Montana极具优势的审美感觉却没能为他挣来大钱。Romeo Gigli反对浪漫风格,最后也日渐式微。


  但是在过去,人们通常用性格、性情或者经营管理方面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些设计师渐渐消失。


  如今,真正的实情已经非常明白:没有人能够独自建立一个全球化的企业,除非这个品牌依附于一个非常强大的母公司,比如Dior旗下的John Galliano,或者LV旗下的Marc Jacobs。如果将他们和其他著名品牌比较,这两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LVMH设计师的公司其实非常小。


  时尚业推崇和培育的是个人天赋,从Lanvin的Alber Elbaz到Balenciaga的Nicolas Ghesquiere,有一大堆名单可以列。但是,这些局内人也向世人掩盖了一些事实,那就是即便是这些权威的设计师也不可能以Giorgio Armani或Pierre Cardin的名字去注册来赢得共鸣。


  如今的时尚潮流正在走向衰退,很多品牌暗中阻挠着正在走红的设计师,其实这种行为也隐瞒了另一个事实:一个强大的品牌往往占据着时尚前沿的位置,尤其当我们提及像Chanel的设计师Karl Lagerfeld那样声名显赫的人物时就会发现。事实上,品牌经理人现在相信过多地关注设计师是有害的,尤其是有朝一日这个设计师会转身离去,甚至跳槽去了另一个公司。从Chloé到Gucci,新上任的设计师都会被催着去开发适合销售的商品,而不是发挥他们个人的设计才华和超凡魅力。


  有三大问题使得设计师的时代必将结束。


  第一个问题对T台秀场上的任何观众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只能是观众的原因。在每一季的秀场,一排排身着套装的公司大佬日渐增多,他们暗暗估量着T台上的置景成本。而设计师们的时尚作品却趋于相近,甚至包括那些所谓的先锋品牌,比如现在已是Diesel旗下的Martin Margiela,再也看不到过去狂野的精神。


  企业的影响力应该被用在谈判中,比如用来和北京最好的购物中心谈一个好铺位,资助一个排名30强以内的设计工作室在全世界销售产品。然而,相比较过去的时代,从Coco Chanel在杜维(Deauville)的帽子商店,到Gianni Versace在Florentine的贸易秀,甚至是曾经很不起眼、如今已被Nina Ricci收归所有的Olivier Theyskens,这样的做法会使设计师的地位遭到曝光,并使他们受到来自公众的压力。


  第二个问题是刚开始起步的设计师们不得不面对发展快速、成本低廉的时尚高潮。现今的设计新贵们正受到钳形运动的影响,新兴品牌只有很小的空间可以生存。一边是大企业的品牌,他们有强大的经济预算和人力来为产品做推广和销售,而另一边则是像Zara和H&M这样的大众品牌,而他们也一样可以这么做。


  要说起来,这是不太公平的:快速流行的商店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壮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面对来自两方面的夹击进攻,即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设计师也采取了"如果不能打败对手,那就加入他们"的对策。H&M就一次性吸取了Karl Lagerfeld或者Viktor & Rolf的设计。和欧莱雅集团有香水合作的Dutch duo,是近年少数几个品牌建设的成功者。但是,V&R会不会去找一个时尚设计师呢?美容巨头经常会放弃服装品牌,比如Clarins放弃了Mugler,Puig放弃了Paco Rabanne,P&G则放弃了Rochas。


  第三个也是最令人注目的原因是在于文化版图。在20世纪我们亲眼看到了时尚的民主化进程,去除了服装的历史性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成为在财富与社会地位等级中的重要部分。品牌LOGO的寓意从无到有,人们用著名的商标稳住内心的不安定感,在显耀的地方穿戴品牌服饰以示个人的成功。


  但是在最近十年里,当见惯了大世面的西方人越来越不关心品牌的LOGO时,大牌们找到了新的可以开拓和发展的疆土,比如中国、海湾国家、印度、南美和土耳其。


  如今我们可以发现,时尚已经不再是人们在社会中被接受的决定性通行证,或者,更可能的是,服装的重要性已被打成碎片,比如,为了适应同系品牌的现象,社会已经分成了无数个时尚品牌的小部落。


  如果在21世纪的发端之时,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设计师能够痛击这些弊端,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建立自己的时尚王国,那才算是真正的胜利。


  时尚会不会玩完儿了?它只不过会变得不太一样罢了。谁知道下一个新的品牌会不会从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诞生呢?


来源:FTD







Copyright © 2024 CFW版权所有,严禁转载